固態硬盤SSD亂象叢生
固態硬盤-SSD擦出新火花
(2019-11-19)河南鄭州科技市場IT產品配送網-鄭州電腦手機測評中心
過去兩年,用曲高和寡來形容固態硬盤(SSD)市場并不為過。盡管買氣不足,但固態硬盤的發展一刻也沒有停止,價格壁壘不斷被打破。最近,許多存儲設備廠商相繼推出了價格相對低廉的SSD新品(容量在32GB~64GB),最低售價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00多元,已經和主流大容量機械硬盤處于同一水平,相信“攻破”了不少消費者的心理價位防線,不可否認,這是固態硬盤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!
一、降低門檻,SSD從“小”做起
當大家在選擇固態硬盤的時候,會發現這一新興市場非常復雜,不僅品牌眾多,而且相同容量的產品在價格上也有較大的差異,和當前市場中傳統機械硬盤的三大品牌、容價比(硬盤容量和價格之間的比值)相當、性能區分簡單的格局完全不同,這直接導致用戶在選購時產生困惑,無從下手?!皝y”的確是目前固態硬盤發展道路上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攔路虎,由于目前有多家廠商在研發相關產品,行業標準、芯片方案也不統一,將來很可能會出現誰占領市場就由誰說了算的局面。
“亂”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,那就是相關廠商可以為了占領市場不斷改變游戲規則,吸引用戶,使得更多的用戶提前享受到固態硬盤的高速和安全。由于固態硬盤的容價比與機械硬盤相比實在是太低了,因此要在同等容量下與機械硬盤競爭完全是天方夜譚,擺在廠商面前的重要課題是:規?;墓虘B硬盤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容量“起步”。過去以Intel為代表的各大廠商都沒有表達出這種傾向性,一般都是在發布新品的同時推出各種容量的產品,讓用戶自行選擇,缺乏鮮明的主打產品,或許這也是固態硬盤一直未能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上述局面可能要改變了。6月底,海盜船公司宣布其Nova系列32GB版固態硬盤推出限時特惠活動,價格降至70美元(折合人民幣約480元),堪稱目前市場上大廠產品中官方報價最低的固態硬盤。32GB是海盜船Nova系列的最低入門型號,采用34nm工藝MLC NAND閃存,板載64MB緩存,支持SATA 3Gbps和TRIM(Windows 7操作系統支持的一種SSD優化技術,它可以增加SSD使用壽命)。據官方提供的數據,其數據讀取/寫入速度可分別達到195MB/s和70MB/s。很明顯,32GB的容量不可能作為系統的唯一硬盤,它主要面向打算升級操作系統盤的用戶。
無獨有偶,美光旗下品牌Lexar Crucial幾乎在相同的時間宣布了低價入門級固態硬盤RealSSDC300 64GB,基于美光自產的34nm MLC NAND閃存芯片,使用SATA 6Gbps接口,持續讀取速度高達355MB/s。RealSSD C300 64GB的官方建議零售價只有150美元,折合人民幣約1000元,具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海盜船和美光都將小容量的固態硬盤作為了沖擊市場的利器,這一策略無疑將加速固態硬盤的普及速度。固態硬盤的價格規律與機械硬盤大不一樣,單位成本不會隨著容量的提升而降低,相反,容量越低,單位成本可能還更小。比如美光64GB版的售價還不到128GB版的三分之一。從目前的價格情況來看,很多用戶都傾向于選擇一塊小容量的SSD作為系統盤使用,數據存儲依然使用大容量的傳統機械硬盤,基于這樣的背景,固態硬盤從32GB或64GB這樣的小容量起步是非??茖W的,雖然容價比遠遠低于機械硬盤,但500~1000元的售價已經不會阻攔懂行的用戶選擇固態硬盤了。
二、接口成瓶頸,PCI-E有望“奪權”
前面提到的海盜船Nova的讀取速度是195MB/s,而美光RealSSD C300的讀取速度是355MB/s,兩者非常形象地體現了SATA 3Gbps和SATA 6Gbps的差距。不過對于固態硬盤來說,SATA 6Gbps依舊是速度瓶頸,在機械硬盤時代成為行業標準的SATA接口很可能在固態硬盤時代成為歷史,因為固態硬盤普及以后究竟采用何種接口,目前尚無定論,但直接通過PCI-E總線連接的方式在速度上無疑更勝一籌。
6月29日,OCZ公司發布了一款基于PCI-E接口的固態硬盤“RevoDrive”,該產品采用了PCI-E 1.1×4接口,最大讀取速度和寫入速度分別達到了540MB/s和480MB/s,在消費級固態硬盤領域中難逢敵手,幾乎是其他產品的兩倍。從外形上看,RevoDrive也不像一塊硬盤,更像是一塊擴展卡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并不是業界第一款采用PCI-E接口的固態硬盤,而是OCZ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主流消費級用戶的新品,并非高端旗艦產品,120GB版的官方建議零售價為390美元,折合人民幣2700元,比美光RealSSDC300 128GB還要便宜不少。此外,RevoDrive還支持作為系統啟動盤,也就是可以直接在它上邊安裝操作系統,包括Windows XP/Vista/7和Linux,這在PCI-E硬盤里尚屬首例。
SATA 6Gbps的速度固然很快,不過對于固態硬盤來說,SATA 6Gbps讀寫速度超過1GB/s并非難事,因此固態硬盤直接采用PCI-E接口或許更值得廠商去考慮和執行?,F階段采用SATA接口只是為了保證兼容性和用戶習慣,但目前固態硬盤的產品數量和市場容量都還處于起步階段,同時不少廠商也成功研發出了PCI-E接口的相關產品,在變革的時代及時采用變革的接口,成功的把握更大。
事實上,SATA、USB等接口本來就是建立在PCI-E總線基礎之上的,繞開SATA這樣的“存儲專用接口”,讓固態硬盤像板卡一樣插在主板提供的PCI-E接口上,對用戶來說也非常容易接受。由于固態硬盤的速度沒有止境,導致了主機硬盤與移動硬盤都越來越快,加上顯卡等PCI-E設備的高速發展,今天的PCI-E 2.0總線都有可能不堪重負了。作為PCI-E 2.0的替代者,PCI-E 3.0的出臺也已進入倒計時狀態。
三、PCI-E 3.0,加寬的快車道
6月23~24日,PCI-SIG組織在美國加州舉行了年度開發者大會,眾多成員共同探討了PCI-E 3.0規范的最新進展,還展示了一些開發平臺樣品。讓大家眼前一亮。與PCI-E 2.0相比,PCI-E 3.0做出了不少革新,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帶寬的提升。
目前的PCI-E 2.0/2.1版本原始數據傳輸率為5GT/s,連接帶寬4Gb/s,×1單向帶寬500MB/s,×16雙向帶寬16GB/s。下一代PCI-E 3.0的目標則非常簡單,實現帶寬的翻番,也就是×1單向1GB/s、×16雙向32GB/s,為此原始數據傳輸率將提高到8GT/s,而且保持對PCI-E 1.x/2.x的向下兼容。根據PCI-SIG的說法,原始數據傳輸率提高到8GT/s顯然不足以帶來雙倍的帶寬,剩余部分的貢獻則來自新的編碼機制,以128b/130b取代了現在使用的8b/10b,從而實現了更高的能效和可靠性。當高速硬盤、高速移動存儲設備和高性能顯卡一起“擠占”PCI-E帶寬的時候,PCI-E 3.0顯得尤為必要。
此外,PCI-E 3.0還在局部領域做出了改進,比如加入了更多的擴展規范,使得某些硬件之間的通信不再需要處理器的干預,對于GPU通用計算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。當然,作為一項牽涉了多個行業的新規范,PCI-E 3.0最大的難題不在技術開發上,而是在設備的普及上,畢竟要讓大量的主板、顯卡和存儲設備都支持PCI-E 3.0是一項浩大的工程。PCI-SIG組織6月初發布了PCI-E 3.0 0.71版本,相當于一個初步草案,更成熟的0.9版則計劃今年夏天完成,最后的1.0版尚無準確時間表。在產品進度方面,從2011年第一季度會開始產品兼容測試,六個月內完成,也就是說首批PCI-E 3.0產品的上市應該在2011年的第三季度,而那時固態硬盤應該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。
四、“共存”與混合硬盤的競爭
盡管固態硬盤的優勢很明顯,發展速度也不可低估,但固態硬盤要想徹底取代機械硬盤還不大可能,更準確地說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。在這樣的過渡期里,我們認為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將會在市場中共存,各自都擁有一定的份額。比如輕薄型筆記本、上網本、MID、UMPC與迷你PC可能更多地采用固態硬盤,而大中型筆記本與臺式機的變革節奏就會稍慢一些。此外,既然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的容量差距將會長期存在,那么同一臺電腦里也能實現二者的共存,小容量的固態硬盤安裝操作系統與應用軟件,實現高速度高性能,而大容量且極其廉價的傳統硬盤作為第二硬盤,用來存儲以影片為主的資料文件,應該也是很多用戶未來的應用模式。
說到這里,我們不難發現,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在機箱內的“共存”,其實是與混合硬盤的原理非常類似的,不久前我們曾經介紹了希捷即將大力推廣的混合硬盤將采用4GB的MLC芯片充當“固態部件”,使得機械硬盤也能實現“接近固態硬盤的性能”。很明顯,未來“共存”與混合硬盤這兩種解決方案將不可避免地遭遇一場拉鋸戰,在固態硬盤普及之前,究竟是用戶DIY的“共存”領先還是廠商DIY的混合硬盤勝出,現在還很難說,不過無論是固態硬盤的潛在用戶還是混合硬盤的支持者,都會在這場競爭中受益,這無疑令我們充滿期待。
河南鄭州科技市場IT產品配送網----------DIY游戲電腦、辦公電腦聯系電話:17739760690(同微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