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軟:缺乏創新的跟隨者
微軟:缺乏創新的跟隨者
(2020-02-07)河南鄭州科技市場IT產品配送網-鄭州電腦手機測評中心
短短四天,微軟在PDC2008(專業開發者大會)上就拋出了多個重量級產品。界面驚艷、功能眩目的下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 7;計劃部分免費且“基于網絡”的Office 14 for Web;高擎“云計算”大旗的Windows Azure,個個都是微軟潛心開發多年的大作,可是仔細分析這幾大產品,卻總覺得它們少了些什么……對,是創新。
近來,微軟斥資3億美元,針對蘋果公司“Get a Mac”口號大廣告——“I’m a PC!”。在金融危機后IT企業普遍緊縮開支的大背景下,微軟不惜血本的游說人們:Windows已經足夠好,PC已經足夠好!可是不要忘記,正是包括蘋果在內諸多公司的天才創意,才使風格一向保守、缺乏創新意識的微軟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。微軟,請不要像廣告片中那樣,高喊著“I’m a PC”卻躲在牢籠中停步不前。
Windows 7:請不要滿足于改良版Vista
Windows 7很值得肯定。離正式發布還有1年多,但即使是不成熟的M3版已經出現了全新的任務欄、誘人的多點觸摸技術、相比Vista反而下降的硬件要求和對筆記本電腦更好的支持,更快的運行速度,更小的硬盤占用,良好的兼容性,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進步。
贊揚之余,也得看到,Windows 7的“新特性”更多是在修正Vista的不足,人們對Windows 7的初評不錯其實更多是因為Vista這個參照物太不爭氣。回想微軟歷代操作系統:DOS為電腦進入尋常百姓家做的重大貢獻,Windows 3.0對圖形界面普及的有力推動,Windows 95/98在硬件支持和人機交互方面的巨大進步,Windows NT/2000/XP在架構、系統穩定性上的突飛猛進,都讓Windows 7上的這些“改良”略顯平淡。自從一代經典Windows XP后,微軟的注意力似乎更多放在了華而不實的功能上:比如Flip3D只適合演示而不是使用,“問題解決報告”總是“暫無解決方案”,UAC和Windows Defender對用戶多過保護……更關鍵的是,微軟引以為自豪的Vista、Windows 7上的“新”特性均非原創: 無論Aero、UAC還是邊欄都是蘋果Macintosh上早已屢見不鮮的。而在PDC2008上吸引無數眼球的Windows 7任務欄,其實在幾年前的Mac OS 10.3上的已經有類似效果了(Dock Effect)。
從前,微軟尚能用不斷提升性能的的操作系統在業界留名——盡管“創新”更多是“借鑒”;而現在,微軟用了3年推出的“Vista改良版”,并不能讓我們完全滿意。我們希望,在Windows 7正式版上,“問題解決報告”不再總是“暫無解決方案”,Ready Boost和系統備份不再總是擺設,在Vista未能實現的WinFS 文件格式不要繼續跳票……我們更希望,微軟不要滿足于“模仿”和“改良”,盡管那更穩妥省事,Windows的市場份額是蘋果Mac OS的30倍,更有理由和前者一樣善于創新和引領潮流!
Office 14:僅僅被動應戰是不夠的
往屆PDC上最耀眼的明星總是開發中的Windows。Office相比之下往往較低調。這次不同,盡管Office 14連個測試版的影兒都不見,微軟卻極高調的為“Office 14 for Web”廣做宣傳。微軟承諾Office 14中將出現免費的、基于Internet服務模式的、在瀏覽器中即可進行瀏覽、編輯、遠程協同的版本。目前已知的“for web”版本有Word、Excel、PowerPoint和OneNote。
熟悉微軟的人知道,微軟產品要么免費,要么很貴;免費的必定強敵環伺,如IE、Media Player、MSN和 Windows Defender無不如此;很貴的產品一定缺乏對手,如缺乏強勁對手的Office。功能極其簡單的OneNote 2007都要99美元,Office 2007旗艦版更是高達679美元,要知道Vista旗艦版不過319美元!歷史上,無論是OpenOffice,Lotus還是WPS,都各擅勝場,但它們從來沒有讓微軟把Office的價格調低哪怕一美元,更不要說免費。無他,它們在Windows平臺上很難比Office運行得更好、更符合用戶習慣和傳統。
Windows上跑不贏你,那就換個戰場進行非對稱競爭。去年開始,IBM 的Lotus Symphony和Google Apps橫空出世。它們的法寶有兩個:第一是免費提供基本功能,而支付少許費用則可享受更好的服務(Google Apps高級版每年50美元)。第二是運行模式。微軟Office是運行于用戶本地PC的軟件,而Lotus Symphony和Google Apps則是基于Internet的 “在線服務”,用戶主要通過瀏覽器而不是Windows與所需服務進行交互。盡管它們現在還無法與稱霸數十年的Office全面抗衡,但免費和對電腦配置要求極低的優勢仍然異常吸引人。Google Apps出現不過一年多,付費用戶比例不高,仍能帶來每年4億美元的收入。感謝Internet的發展,它讓在PC上過慣了舒服日子的Office終于開始向對手學習。
不過,就此慶賀“Office的Web時代來臨”未免太早。應該看到,Office 14 for Web更多是微軟應對IBM和Google的被動之舉,而非主動求變。從微軟在PDC2008上的介紹看,瀏覽器中的Office 14程序只提供了少得可憐的功能,根本不能與IBM和Google的產品相比,連“堪用”的程度都達不到,更勿論“好用”。從Office XP開始,微軟的精力始終是推動Office與自家服務器系統(Project Server,SharePoint Server、Groove Server以及Dynamics)做深層次的整合,目的是把Office用戶限制在微軟自家的平臺上。現在,IBM和Google使出了開放、基本功能免費、基于Internet的幾大殺招,與微軟封閉、高價、基于客戶端/服務器模式的傳統做法針鋒相對。微軟,僅僅被動應戰是危險的。
Windows Azure:請別掛“云”頭,賣“狗”肉
PDC2008前后,“云計算”被微軟炒得很熱,被稱作“為云計算而生”的Windows Azure更是被當作劃時代的產品重點宣傳。問題是,一定要用Windows來進行“云計算”么?
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“云計算”。關于“云計算”其實沒有標準的定義,按流行的說法“云計算”就是允許用戶通過Internet訪問各種IT資源(主要是計算能力和存儲空間),用戶無需了解服務的底層架構和實現。打個比方,當我們向Google提交一個搜索請求,會有成千上萬的計算機被卷入這一個簡單的查詢過程中。作為用戶我們只需發送請求和獲得結果,不用了解實現的原理和過程。“云”有“云山霧罩”之意,代表一大堆你不需要搞清楚的硬件、軟件和網絡連接。
“云計算”概念由Amazon提出,而前面提到的Google Apps可算是比較典型的應用。“云計算”出現的原因是在Internet爆炸式增長的今天,很多應用比如在線搜索、大容量存儲,個人電腦性能遠遠無法滿足需求,有時甚至傳統的服務器/客戶端模式都無能為力。與其事倍功半地增強電腦性能,不如換個思路將個人電腦無法解決的難題提交到Internet上,由服務提供商的強大資源(即“云”)來解決。
由此可知,“云計算”的本質是“弱枝強干”,發展重點應該集中在“云”,終端設備理論上只要具備人機界面和輸入輸出功能即可;而Windows則是PC(個人電腦)時代的產物,反映的是“強枝弱干”的理念。問題來了,既然“云計算”和PC、操作系統存在對立關系,微軟卻推出兩位一體的Windows Azure,用意何在?
將Live Services等微軟自己園里的菜放進Windows這口大鍋,是否就算得上是“云計算”
離開Windows庇護的微軟,常常讓人嘆息它的笨拙和無能。無論是跟風之作如Zune、Live Search,還是偶爾的嘗鮮作品如WebTV、Bob,無不暴露了微軟想象力的貧乏和策劃力的低下。很明顯,在看到“云計算”這一先進模式的巨大潛力后,微軟亦希望為Windows貼上“云計算”的時髦標簽,才如此不和諧的把本是對立關系的“云計算”和Windows硬綁在一起,其動機很讓人懷疑是為了推出Live Services、.NET、SQL、SharePoint、Dynamics加Windows的一攬子方案,借“云計算”的人氣繼續把用戶捆綁在自家的產品上。微軟,“云計算”的初衷是更好的利用Internet的開放性,與其投機取巧掛“云(計算)”頭,賣“狗”肉(Windows Azure開發代號Red Dog),不如踏踏實實把精力放在增強自己在“云”端的實力。
“瘦客戶端”時代,跟隨戰略已經過時
當今社會以瘦為美,IT界也興起了“減肥潮”。
計算機發展初期,IT資源的分布方式是集中為主(大型機房),沒有客戶端的概念。PC興起后,軟硬件資源從集中走向分散,每個用戶的PC都充當了客戶端和計算平臺的雙重角色,即絕大部分程序和服務都是在PC上完成,可稱之為“肥客戶端”。“肥客戶端”的軟硬件配置必然“面面俱到”,且越來越難開發、越變越復雜,也就越容易形成壟斷優勢。英特爾和微軟無不是借此天賜良機發展壯大的。
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網絡的發展,特別是Internet興起后,IT資源從PC時代的分散走向再度集中。各種依賴計算能力和存儲的應用,慢慢開始從客戶端向Internet上轉移。 前文提到的“云計算”便是這種趨勢的最明顯體現。一旦以“云計算”為代表的“弱枝強干”模式大行其道,PC必將淪為顯示終端和輸入輸出工具,減肥成“瘦客戶端”,操作系統將淪為瀏覽器同等的角色,微軟還能像今天一樣獨大么?!Google看到了這一點,發布了Chrome瀏覽器從而擺脫對IE的依賴,并開始推廣Google Apps,Gmail和YouTube等網絡化服務,目的就是推動“客戶端”的減肥。更多公司如IBM、亞馬遜、Sun、Oracle也都看到了這點,紛紛在前兩年就開始推出各自的“云計算”方案或SaaS(服務即軟件),加入了推動“瘦客戶端”普及的行列。
微軟是否也看到了這一點呢?總的來說顯得比較被動。在Linux上,“瘦客戶端系統”早已流行多年,VMware、IBM、Sun也早已提出各自的“瘦客戶端”方案。可是微軟除了應用范圍極窄的Windows XP Embedded一直對為客戶端“減肥”顯得反應遲鈍。終于,直到Windows 7,微軟才終于為操作系統“瘦身”(安裝體積比Vista略減小),并首次從Windows上剝離而不是整合應用程序,如Windows Mail、Photo Gallery,Movie Maker等。可是,這些舉措更像是微軟在“瘦身”潮流下的被動應戰,步子邁得實在不算大。更何況在為Windows 減肥的同時,微軟讓Office、Windows Mobile、Visual Studio等程序的體積越來越大、越來越復雜,并對ActiveX Control、注冊表等不利“減肥”之物樂此不疲。微軟,“瘦客戶端”時代已經初露端倪,一年多來迅速走紅的 “上網本”,無一選擇Vista而是更老的Windows XP,何故?Internet大潮下,客戶端瘦身是大勢所趨,像往常一樣只采取跟隨戰略是危險的!
微軟從來不是一個以創新著稱的公司,在計算機史上特別進入Internet時代后,這一點顯得更加明顯。讓電腦走入千家萬戶的首臺PC是IBM推出的;圖形化界面和多媒體應用是蘋果最先推廣;以太網協議的提出和實現是Xerox;“網絡即是計算機”這樣天才般的預言由Sun做出;“云計算”的模式由Amazon提出并實踐;雅虎讓大家知道了搜索引擎,谷歌讓大家習慣了搜索引擎……反觀微軟給我們留下的更多是像IE因捆綁銷售而被起訴, Java虛擬機被Sun公司告上法庭等負面印象。微軟,跟隨策略確實很實用,但僅僅靠跟隨策略,永遠無法在計算機發展史留下與你地位相稱的足跡。
河南鄭州科技市場IT產品配送網----------DIY游戲電腦、辦公電腦聯系電話:17739760690(同微信)